一、居家安全:守住“避风港”的生命线
火灾逃生别贪财物,低姿捂鼻快撤离:家中起火时,第一时间弯腰低头,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,沿着墙壁快速向安全出口转移,切勿贪恋手机、钱包等财物。若火势阻断逃生路,立即退回房间,用湿毛巾堵严门缝,在窗口挥舞鲜艳衣物求救,切勿盲目跳楼。
燃气泄漏先关阀通风,禁开任何电器:闻到燃气异味,迅速关闭燃气总阀,打开门窗通风,让燃气自然扩散。期间严禁开关灯、拔插插头、打电话,避免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。若泄漏量大,立即撤离到室外安全处,拨打燃气公司抢修电话。
电器起火先断电,再用干粉灭火器:电器冒烟或起火时,先拔掉电源插头或关闭总开关,再用干粉灭火器对准火源根部喷射。切勿用水直接泼浇,水导电可能导致触电,也会损坏电器引发二次危险。
二、户外应急:应对突发状况不慌乱
遇到地震先“伏地、遮挡、手抓牢”:在户外遇到地震,迅速远离高楼、大树、电线杆、广告牌等易倾倒物体,跑到空旷地带蹲下或坐下,双手护住头部。若在室内,立即躲到桌子、床等坚固家具下方,用坐垫、抱枕保护头部,待震动停止后再有序撤离。
洪水来袭往高处跑,远离河道低洼处:收到洪水预警或发现水位上涨,立即向屋顶、山坡、高地等安全区域转移,携带手机、应急食品和饮用水。切勿涉水过河、靠近被淹没的道路和桥梁,洪水可能裹挟杂物、冲垮路面,瞬间将人卷走。
被异物卡喉用海姆立克法,分人群操作:成人或1岁以上儿童被卡喉,施救者从背后环抱其腰部,双手握拳放在肚脐上方,快速向上冲击腹部,直到异物排出。若自己被卡喉,可弯腰靠在椅背、桌边等硬物上,用腹部撞击硬物,借助外力排出异物。
三、交通避险:规避出行路上的风险
乘车务必系安全带,儿童用安全座椅:无论前排还是后排,乘车时都要系好安全带,安全带能在车祸中减少70%以上的伤亡风险。12岁以下儿童需使用儿童安全座椅,避免大人怀抱乘车,急刹车时儿童可能被惯性甩出。
车辆落水先破窗,别等水位漫过车门:车辆坠入水中,水会迅速涌入车内,此时车门因水压难以打开。应立即用安全锤、高跟鞋跟、灭火器等硬物,对准车窗四角敲击(玻璃四角最易破碎),打开车窗后快速逃生,切勿等待救援错失良机。
过马路遵守“一停二看三通过”,远离大型车辆盲区:过马路时先看左再看右,确认无车辆驶来再通行,切勿边看手机边过马路。遇到货车、公交车等大型车辆,要远离其前后左右的盲区(尤其是右侧和后侧),大型车辆转弯时可能因内轮差卷入行人。
四、饮食安全:避免“病从口入”酿危险
误食有毒食物先催吐,保留样本送医:误食变质食物、有毒植物(如毒蘑菇)或农药残留蔬菜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时,立即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催吐,减少毒素吸收。同时保留剩余食物或呕吐物,送医时供医生判断毒素类型,以便精准治疗。
野外饮水先消毒,不喝不明来源水:在野外缺水时,切勿直接饮用河水、溪水、雨水,这些水可能含有细菌、寄生虫。可将水煮沸5分钟以上,或用净水片、滤水器处理后再饮用,避免感染痢疾、霍乱等肠道疾病。
五、人身防护:应对暴力与意外伤害
遭遇抢劫保持冷静,优先保障人身安全:遇到抢劫者,不要激烈反抗,可将财物交给对方,记住其外貌特征(身高、衣着、纹身等)和逃跑方向,待安全后立即拨打110报警。若对方持有凶器,尽量与其保持距离,寻找机会向周围人求助。
被烫伤先冲冷水,再涂烫伤膏:被热水、热油烫伤后,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15-20分钟,降低皮肤温度,减轻损伤。切勿在烫伤处涂抹牙膏、酱油等,这些物品会影响医生判断伤情,还可能引发感染,冲洗后再涂抹专用烫伤膏。
六、其他关键场景:小常识救大命
触电后先断电,再做急救:发现他人触电,立即关闭电源或用干燥的木棍、竹竿等绝缘物品,将电线从触电者身上挑开。切勿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,避免自己也被电击。触电者脱离电源后,若失去意识,立即拨打120,同时做心肺复苏。
爬山迷路别乱走,保存体力等救援:在山区迷路时,不要盲目乱闯,以免陷入悬崖、陡坡等危险区域。应留在原地,观察周围环境,寻找标志性物体(如大树、岩石),用手机发送定位求助,若手机无信号,可点燃火堆(注意防火)、呼喊发出信号,保存体力等待救援。
这些生活常识看似简单,却在关键时刻能成为“保命符”。危险往往发生在瞬间,提前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,才能在突发状况下保持冷静、科学避险。建议大家将这些常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,一起筑牢安全防线,让生活多一份保障。